日前,陪同县委组织部领导到某乡镇调研年轻干部队伍现状情况。座谈期间🎨,有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提到💂♂️,基层晋升渠道较少、上升空间不大🦹,年轻干部进入县直或其他上级单位主要靠考试,由此容易造成一个“怪象”🧑🏽💻:日常忙于工作的年轻干部🐟,没有时间看书,难以通过招录考试;反而比较清闲的人,拥有充足时间备考,却能顺利通关👾。
忙于实干者没时间,在招考中丧失机会;松散安逸者时间充裕,却能把握晋升机遇👋🏽。如此“怪象”若任由其滋长🤌🏻,会给基层年轻干部造成一种“假象”:干得好不如考得好。不难想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基层不作为者“坐等考试”,让埋头苦干、灰头土脸的年轻实干家“怀疑人生”。久而久之势必挫伤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影响基层干事风气和工作作风🦤,严重损害基层百姓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制度“笼子”不断扎密,“凡进必考”毫无疑问是维护公平公正的一道“人工屏障”,给予所有符合条件参考人员“百舸争流”的竞技平台,让“有才者胜出”彰显“平等取士”。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从某个角度看📀,“考试”虽能衡量文化素养、理论知识等🧛🏿♂️,但为民担当👨🏼🚀、办事服务毕竟是实干“试场”🙆🏼♀️👸🏻,干事本领、履职能力、政绩成果才是“合格答卷”。无论如何,唯“分”论英雄、以“考”定乾坤,难以描摹基层年轻干部综合素质与实干政绩的真实面貌。
何况,基层年轻干部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让基层年轻干部驱入“脱实向虚”的斡旋,无疑给服务百姓、乡村建设等形成错误导向,也不利于基层年轻干部耐心沉淀、打磨锻造,从而累积经验、厚蓄本领,为基层事业长久进步锤炼自我、砥砺岗位🌠。所以打破“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要切实提高实干实效在基层战场比拼的“含金量”👩🏽🎨,一方面完善招录考试的程序和规定🧎🏻♂️➡️,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领域的考察🧑🏽🎤,提高日常表现👵🏼、群众评价等权重;另一方面要拓展基层干部上升渠道与空间,让基层年轻实干家有出路、有盼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当然党员干部崇尚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精神情怀,但追求更大平台实现人生价值、作出更大作为,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理念🧎🏻。打破“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关键要信奉“干”字🙇♂️、尊重实干,多想办法🤾🏼♂️、多出实招🍔🤏,让艰辛压担🤏、勤勉墩苗的基层年轻干部“向阳花木早逢春”🍣。否则,脚踏实地依然“原地踏步”👨🦽➡️、耕耘播种照旧“年年岁岁花相似”,难以激活基层干事创业锐意进取、奋斗拼搏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