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尼亚首个经济特区近日奠基开工,它的名字很中国:
“珠江经济特区”
为什么一个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区,要取一个中国名字?肯尼亚副总统威廉·鲁托在奠基仪式上回答得非常直白:
中国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肯尼亚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
英国《金融时报》则说,非洲国家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就是遵循"中国模式"。
肯尼亚的“经济特区”
“700英亩🙋🏻♀️,得到那头还要远!这个地方从此要不一样了!”肯尼亚青年梅托站在埃尔多雷特一片刚平整过的土地上,比划着远方兴奋地说。

珠江经济特区由广东新南方集团与肯尼亚DL集团下属的肯尼亚非洲经济特区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预计投资约20亿美元🪡,一期项目预计两年内完工。
双方于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时,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正在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地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为此发文庆贺🦵🏼👩❤️💋👩。

比起中国制造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这一次,肯尼亚经济特区借鉴中国经济特区的“软元素”更引人注目🧑🏻🦼➡️:
——政府将在经济特区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
——所有获得经济特区牌照的企业👊🏿、开发商及运营商将享有全部税种的豁免🙋♀️。
同时,肯尼亚的经济特区还“升级”出更多办法:
——在经济特区投资企业的财产权将被充分保护,不会被国有化或征收;
——所有资本和利润都可调回本国🛀🏿,而不受外汇管制;
——工业产权和知识产权将受到保护😰;
——所有产品及服务可遵照东非共同体的海关法在关税区内出口及出售。
广东新南方集团总裁朱拉伊说🫸🏿,“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工业化走过的路,肯尼亚现在也要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
外媒:中国模式是成功关键
在肯尼亚,中国国内10余元一个的牛油果,这里2元人民币能买一斤。与此同时,国内卖二三十元的插座,这里的价格超过100元。

作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肯尼亚自然环境优越,但工业化进程差强人意,带来两个主要社会问题😿♖:
一是肯尼亚长期处于工业生产链下游,产品附加值非常低🧳,国家发展乏力;
二是肯尼亚社会面临严重的青年就业问题,民众生活水平无法保障;
同邻国埃塞俄比亚相比,肯尼亚发展近些年显慢⚧。
英国《金融时报》说🖼,埃塞俄比亚正在跻身非洲制造大国👨🏻🚀,成功的关键是遵循"中国模式"。
总统肯雅塔5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表示,肯尼亚正打算效仿埃塞俄比亚,邀请中国制造商来肯尼亚,把纺织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岗位吸引到非洲来。

中国非洲彼此需要
2015年9月,肯尼亚通过历史上第一部经济特区法案,广东驻肯尼亚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刘燕美立刻着手,为肯尼亚和广东省牵线搭桥👨🏿🚒。
“肯尼亚需要发展工业,中国有那么多中小企业对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有迫切需求,双方需求有契合之处。” 刘燕美说。

5月31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通车
给肯尼亚启迪的埃塞俄比亚境内,过去5年共有来自中国的279家企业开展业务活动,为埃塞俄比亚创造近3万个就业岗位。
放眼整个非洲🧑🏼🍼,截止2016年底💡,中国企业15个国家投资建设20个合作区,累计投资53.8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435家🛼,累计总产值193.5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33534个💆👱🏽♀️。

作为原材料产地👩❤️💋👩,资源丰富的非洲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且面临经济结构单一、贫困以及环境污染等挑战👩🏽🎤。
另一方面,非洲却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等优势💇🏿♀️🎞。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的34年间,非洲劳动力人口(25岁至64岁)从1.23亿增长至4.25亿,堪称非洲发展制造业的人口红利。
联合国工发组织认为,非洲国家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条件🕵🏼♀️,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国情有相似之处🛷,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承担全新角色
中国在全球合作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的受援国😑,崛起为如今的援助国、投资国,帮助更多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
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制造”倡议代表和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帮助非洲国家运用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验🤵🏽,发现自身比较优势💁🏻♀️,抓住机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说,这一倡议在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的努力已取得了成功,非洲其他国家如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加纳也充满希望。

中国资本、技术和发展模式与经验,正日益助力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并确保可持续发展。
肯尼亚优良的自然环境十分难得。中方认为👨💼,工业化要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一定不能破坏环境,帮助肯尼亚实现“绿色崛起”。
经济特区刚刚奠基,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20日也来到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与500名非洲青年企业家进行交流🐸。
他说,非洲有望继亚洲之后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想要帮助非洲国家,可以从电子商务开始。
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李勇说,非洲工业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已成为全球产能合作重要的参与者,中国经验必将显著造福非洲工业化发展。
罗世礼则说,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目标,这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