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挂在山上🏊♂️,像一根细细的绳子,一头连着山下的世界,一头连着山巅上风筝般的海嘎村。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初到村里时👂🏿,土豆是村里人最拿得出手的待客之物🏰,仅有的几处砖房被视为“豪宅”🙋🏿。短短几年,柏油路通到了每个自然村,村里小楼林立,海嘎村成了花园村。“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杨波参与并见证了这场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下延伸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共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用激情与赤诚践行驻村诺言,用拼搏与奉献推动脱贫攻坚🙅♂️,让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会的认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将第一书记选准
海南琼海市石壁镇南通村,地处五指山余脉的大山深处,村民主要靠种植橡胶👎🏻、槟榔为生,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加上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让这个琼海最偏远的村子深陷贫穷多年。来自海南省农业厅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谢有志,凭着一身农业技术,立足林地多🏌🏼♂️🧑🏼💻、有养蜂传统的实际,引导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养蜂。依托省农业厅的项目和技术优势,被列入琼海市“十三五”整村推进脱贫村的南通村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离不开第一书记这支先锋队🤹♂️。2015年4月,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2017年4月,中组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把第一书记这支队伍选派好、管理好、使用好。一大批优秀干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怀着激情👨💼、带着责任💂♀️,奔赴脱贫攻坚战场奋发作为。
供需如何对接?天津、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宁夏等地🤾♂️💝,组织专门力量排查基层需求情况和干部队伍情况,“菜单式”遴选“对路”干部🍎。放眼全国,党政部门干部派驻软弱村🦵🏽、经济部门干部派驻穷村🧑、政法部门干部派驻乱村、涉农科技部门干部派驻产业村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模式广为采用。
选派范围覆盖所有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这两个全覆盖是党中央划定的“硬杠杠”🎤。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达标,一些地方还自我加压,对特殊类型村应派尽派🌔。福建的选举难点村👬、河南的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新疆的维稳任务重点村🚜,也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
选派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能力关🧏🏽,关关都要过硬。“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千丝万缕,没有两把刷子,干不了第一书记。”多地组织部门负责人表示⚾️,人选条件要坚持质量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老干部老同志,主动申请担任第一书记🗂。今年59岁的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吴树兰,三次响应号召下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走上稳定的脱贫路,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得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四项任务扛肩上
为第一书记明责
“这些坐办公室的领导🐘,来村里能干啥?”为回答第一书记“到底干什么”🎅🏼,《通知》明确了第一书记的四项职责: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筑牢堡垒有靠山。广大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辽宁,第一书记累计帮助调整村“两委”成员5610人,新发展党员5669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075人🙎🏻♂️;在安徽,85%的选派村党建工作从后进变先进……在村民眼中🧙🏿♂️,村党支部成了靠山🧬;在村干部心中,自己说话的底气足了🦶。
精准扶贫有路子🤾🏼♀️。立足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优势🛻,第一书记们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财政部派驻湖南平江县横冲村第一书记高杰📙,带动村民参与创新创业,使集体经济零收入的横冲村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热点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谋发展更重民生。第一书记们竭尽所能为群众解决水👨👩👧👧、电、路、学、房等实际困难,在一桩桩好事实事中传递为民情怀。安徽太湖县九龙村第一书记杨传杰,在全村28个村民组13个不通路的情况下,争取资金,修了12.8公里道路和35处农田水利,实现小山村组组通水泥路,农田旱能浇、涝能排。
村级组织运转更规范📽。村干部集中办公🚵🏿♀️🥹、值班坐班、财务管理等一批制度逐渐建立,“四议两公开”加速落实🏌🏽♂️,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氛围渐浓。在世界屋脊西藏,第一书记帮助新建完善规章制度6443个,协助组织召开群众大会6万多次🚵🏿♂️,组织爱国主义和政策宣讲、法律普及6.5万次。
动真碰硬管得严
促第一书记有为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天津、辽宁、吉林、广东等20多个省区市陆续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剑指“走读”“混日子”“两不管”等现象。
管理权限明确县乡为主🏩、多方共管🐸。《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由县级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县级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担负直接管理责任🏌🏿♂️。河南、广西等地多部门联合成立第一书记管理办公室🕵🏻♀️、市县成立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等多种管理方式,也使立体化的管理体系更精细,杜绝“管理真空”💇🏽,确保在岗有为👷🏻♀️。
日常管理突出刚性约束👩⚕️。第一书记公开承诺🔣、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在各地普遍建立。有22个省区市规定第一书记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山东、湖北等地出台不插手发包工程、不吃请、不饮酒等“十条禁令”👩🏿;天津、河北、海南等地通过巡回督导💆♀️、电话查岗🧑🏻🦽➡️、随机调研等形式🤛🏽,为第一书记戴上“紧箍”。
考实评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对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规定动作”👍🏼,如何考准考实、评出效果🥄?黑龙江、江西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座谈走访、考核组评价、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一些中央和国家单位试水第三方评估。福建、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动真碰硬👨🏿🦰,结合暗访督导和考核结果🚶,两年多来召回调整不胜任的第一书记7000余名。
表现优秀者,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把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已是通行做法🌔。两年多来🅱️👂🏼,全国第一书记队伍中,共有1.9万名因工作实绩突出受到表彰奖励,3.6万名得到提拔或晋级🧖🏿♀️。
全程指导配“后援”
让第一书记无忧
2016年4月1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派到内蒙古🔸、甘肃、新疆等7省区的100余名第一书记🤸♂️,将一周所学装进行囊,奔赴各自的任职村。针对部分第一书记没下过基层、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形🧗🏼📸,各级加大培训力度,两年多来各省区市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示范培训班110余期🐆,省市县三级共培训20万人次。
结对帮带、工作指导使第一书记履职更从容。上海🤫、广东、贵州要求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分别确定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给予第一书记全程跟踪指导。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各级推动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进行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使其成为部门结对🙇🏿、单位联村的纽带,把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化为“后援”。中宣部、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等单位与第一书记建立定期沟通、重点难点问题联合会诊等工作机制🚶🏻♂️,合力破解难题。
消除后顾之忧🚴🏿,第一书记才能待得住👍🏿。普遍政策是♧,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单位职级、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由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内蒙古、西藏、新疆对派往边境村等艰苦边远地区的第一书记,由派出单位和派驻村所在市县,参照同类同级人员的地区性津贴标准,发放相应补助。
“有钱办事”也得到有力保障☢️。浙江、海南等15个省区市由省级财政统筹,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标准为第一书记安排工作经费,河北、安徽还将这个标准提升到3万—5万元。内蒙古、河南每年按每村50万元标准👨🏽🔬,为第一书记安排专项帮扶经费,用于支持村里发展🦸🏿♀️。
眼下🍮,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3年多时间👨👧👦,全国还有4335万贫困人口🎣,且剩下的大都是“硬骨头”🦄。人们期待🧙🏿♀️🚚,广大第一书记牢记党和人民重托,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带领贫困地区群众一道迈入小康社会➞!